成吉思汗的领土扩张,一度引起争议,冉平却用民族性的角度去分析:在现代人的脑中,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是,侵略就一定是为了争夺能源、财产、人民。可对于成吉思汗来说,恰巧并非如此。蒙古族的生活就是不停行走,成吉思汗的征服不是为了敛财和统治,原动力是从日出之地走到日落之城的焦虑和不安。
“一本书写完,和作者就没关系了。它有它的命。”日前,记者在采访《蒙古往事》作者冉平时他说,“现在仍有人读《蒙古往事》,我相信它比我命长。”
我们所看到的《蒙古往事》带有浓重的蒙古特色。这是因为在创作《蒙古往事》前,冉平接触到蒙古族现存最早的历史文学长卷《蒙古秘史》,被书中简单而朴实的汉语形式所打动。因此,在写作《蒙古往事》时,冉平放弃使用汉语成语,并尽量少用形容词。
在冉平看来,蒙古历史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:它流传了几百年,几乎不走样。无论是众多版本的《蒙古秘史》,还是由它改编而成的文学作品,基本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。《蒙古往事》同样也源于《蒙古秘史》。最初,冉平希望能写出一部蒙古族的史诗,但后来他放弃了,只写到成吉思汗立国称汉便戛然而止。冉平解释说:“像电影的闪回一样,我用不同的叙事角度,片断式地写成吉思汗的后半生情感。这样比从头说起更易接受。如果觉得不完整,可以去看史书。”